石空古道景點介紹
接天宮
1.接天宮
  接天宮奉祀玄天上市,民國六十二年居民自舊石空聚落遷出,最後遷移的二十三戶人家,背著神像祈求神 明指點,選擇落座於現址。玄天上帝全名為「武當山北極玄天真武大帝蕩魔大天尊」,台灣民間俗稱「上帝公」、「上帝爺」,腳下踏著螣蛇與八卦神龜是帝爺公的特徵。
外澳鐵道登山口
2.外澳鐵道登山口
  自外澳鐵道登山口到榕 嶺土地公廟一路黃土、頁岩,行程不遠,費時不多,但驟升的陡坡,對登山客的腳力做了最嚴厲的考驗,在氣喘噓噓的當下,更能體會以前石空居民生活的辛苦。但您可別被這個陡坡嚇著了,過了這個下馬威的路段,前面可是一路風景迷人。
榕嶺
3.榕嶺
  自外澳鐵道登上古道,約十分鐘陡上坡後即可抵達「榕嶺」鞍部,此地有「榕嶺」之名卻遍尋不著可為標記的大榕樹。相傳「榕嶺」因有株數人環抱的大榕樹而得名,後因林務局造林伐除大榕,只空留舊地名讓人懷念。自此之後步道路徑大致平緩,可看見柑橘園、蓮霧園及廢棄的稻田。
榕嶺土地公
4.榕嶺土地公
  榕嶺土地公廟周圍農地有先民耕種的痕跡。此廟為 當年外澳火車站站長發願邀集居民共建,內有捐題芳名錄,廟左側有一原先簡易石堆廟,由三塊石頭建成。右側則可見早期灌溉用引水道,廟後方巨木蔭天。
5.石空古道
  幽靜的石空古道路跡明顯。早年聚落的兒童到頭城唸書要走2小時以上的路,崎嶇的山路經常泥濘不堪。每逢冬季晝短夜長,每天上學,都得帶著「竹管火」往來山路上下學,精神著實可佩。每逢農曆八月十五日、十六日,石空居民會相約修整此出入往返的道路。
6.青潭
  古道沿著溪澗旁一路前行,溪澗較深處形成一個水潭,水質清澈涼透人心。以前石空的居民行走在這條路上,總會挑在這個水多的地 方」,稍乍休息或戲水、聊天,久之相約成俗的稱之為「青潭」。
7.店仔地
  過了青潭一小段路,在石階下方右側種植有一片柳杉。柳杉林下有一小塊地勢稍微平坦的地方,以前這裡有一個小店舖可作為來往行人歇腳之處。村民在此置有「奉茶」桶,以慰過往旅人之辛勞。
8.石階
  沿著古道上行,坡路較陡處,空石村人以當地石材─「頁岩」或「砂岩」砌成石階,以便利過往的行人行走。當石階因風雨而損毀時,村人會隨手自動修復,遊客到此,可以緬懷、感受前人「里仁為美」的生活情操。
9.舊竹圍
  石階盡頭地勢平坦,步道兩側有村人遺留下的舊竹圍,竹圍是冇咸仔、桂竹、刺竹等的組合。冇咸仔容易劈成篾,編織器物,且稈叢生長甚密,適合作為防風林。桂竹則筍味美,為重要的蔬菜之一;桂竹現今在全省普遍栽植,主供採筍用,筍期約在3~8月。刺竹,其表面粗糙有刺,堅韌耐磨,適合製作扁擔等耐用的農具,早期先民常植於村落外圍,作為防禦工事之用。
10.五叉路
  在石空古道上突然見到五叉路於道上,且莫驚慌,沿右方第一條前行,經「山豬窟」可接上頭城農場,終點抵達梗枋。第二、三條分別經由「中路嶺石空帝爺廟」、「黃金嶺土地公廟」皆可抵達舊石硿聚落。第四條岔路經桂竹產業道路可接上接天宮後方產業道路抵達外澳。
11.舊石空帝爺廟
  相傳清道光二年距今176年,有一大陸信徒黃迎,奉請北極玄天上帝金尊東渡來台,由烏石港上陸再遷至外澳石空中路嶺上,茅蓋神堂供人膜拜,祈求風調雨順,保佑黎民平安。但目前已經斷坦殘壁不見屋頂,只留幾根斷樑,不過貼壁之磁磚依然完好。
12.石空舊聚落
  據訪談社區居民口述得知,其祖先自烏山遷移至此栽植大青,隨後便定居於北,因此石空舊聚落一帶仍然可見開墾痕跡以及被荒草覆蓋的青礐。 日治時期此地編為第二十保,居民有四十餘戶。光民請示帝爺後,於民國62年由舊廟搬遷至外澳接天宮現址,居民也隨之遷居外澳迄今。全體遷村後兩年,石空發生大水,居民未受其害(與續修頭城鎮誌所云因大水遷村有所差異)。
13.梗枋南溪上游
  梗枋南溪上游水質清徹,野薑花香滿溪流。每每遊客到此即捨不得前行,紛紛脫下沉重的鞋子,伸腳輕輕擾動沁涼的溪水,溪中有蝦、蟹、溪哥悠游其間,溪畔豆娘、石墻蝶翩翩飛舞,美不勝收。
14.黃金嶺土地公廟
  黃金嶺土地公廟為大正年間村民搭火車自福隆搬運福隆砂岩,雕鑿所砌成,頗值得遊客前往一觀。62年石硿帝爺公遷至外澳,村民曾向土地公鄭筊請示可願一同遷至接天宮新址,惟土地公不允,仍留在黃金嶺庇祐過往人行,每逢農曆二月初二及八月十五村人仍會至此膜拜。小廟口有幅對聯「次天子位一,首諸侯空三」,建於大正甲寅,季夏月。
15.桂竹林
  鄰近石空古道五叉路,整片桂竹成林,應是早年石空村人所栽植。每逢三至五月間,是採摘桂竹筍的季節;另外白露前後尚有一段發筍期,一般稱『白露筍』。桂竹筍之採收是很好的農村體驗活動,而且是老少咸宜。找筍採筍亦具趣味性與挑戰性。
16.飛行傘基地
  沿著接天宮後方產業道路經過果園、桂竹園抵達一視野廣闊的高台,目前此高台已成為民間飛行傘的訓練基地,周邊農家飼養數百隻放山土隻。飛行傘基地附近,面海景觀視野開闊,並無大樹及遮蔭地,可清楚鳥瞰蘭陽八景「石港春帆」之烏石港全景。基地石邊桂竹林有一條登山小徑下切可至石空古道榕嶺鞍部。若沿產業道路前行約10分鐘右側岔路可接往頭圍山大修宮產業道路。
17.茅仔厝
  由攬翠路終點直往內山而行,途中經過多條岔路,辨視路徑需有人帶領。本路段盡頭,仍屬舊石硿聚落的範圍,一處果園後方尚有厚土角腊,土角殘壁已半傾,屋子的主人以條紋帆布覆蓋以避風雨。
18.山豬窟
  梗枋溪上游鐵橋不遠處有棵大樹杞,樹下有個土地公小廟,廟前方是個長約100米、寬約15米被李氏禾佔滿的陸化埤塘溼地,相傳石空居民早年常見到山豬在此溼地飲水,因而稱呼「山豬窟」。土地公廟往右方岔路前行,經桂竹林產道,產道盡頭即見中路嶺五岔路;若於山豬窟往左邊岔路前行經竹林接台電保線路,經過3座電塔約步行20分鐘可接上石空古道的青潭附近。
19.攬翠路終點
  攬翠路全長1.9公里,有指標標示攬翠路終點,前方三叉路上有座道光辛丑年間游姓古墓。中間路段有往舊石空仔帝爺廟路標,但路況不佳,路徑並不明顯。環山步道規劃往石空方向,由左下方泥土產道下行,數分鐘可抵梗枋溪上游鐵橋,橋下水質清澈,幾點游魚悠游其間。續前行抵達山豬窟小溼地。
20.頭城農場
  抵達頭城農場,可放慢心情參觀農場內的景觀,四月份是農場桂竹盛產季節,可到此採竹筍體驗
農村生活。農場大門右後方的攬翠林道路相思樹樹蔭茂密,前行200公尺右方叉路可抵觀日亭,可觀日出與龜山島美景。
21.鎮海宮牌樓
  由濱海公路梗枋溪的橋頭轉入產業道路,抬頭便可
見鎮海宮牌樓,若由梗枋方向進入本步道,鎮海宮牌樓是重要的路標。自此一路往頭城農場沿途皆有明顯的路標,途經更新橋右側溪畔有個頗具古意的三合院石砌屋,值得一探究竟。續直行10分鐘可抵達頭城農場。
計劃主持人/張捷隆
計劃副用持人/陳財發
協同主持人/林致遠、陳建志、賴建明、楊清池
專任研究員/湯譜生、陳永隆、楊明修
顧問/黃猶龍、陳阿海、吳永華、沈忠柏、陳明郎、邱錦和、吳光陽
撰稿/湯譜生、鄭梅貴
校訂/張捷隆、鄭梅貴、賴建忠
攝影/湯譜生、黃阿賢、楊明修
繪圖/楊明修
初版二刷/2006年10月
 
 
 

武當祖廟台灣第一行宮外澳接天宮
宮址:宜蘭縣頭城鎮外澳里濱海路二段一巷二十一號  電話:03-977-4061 傳真:03-977-1811

網站設計:彩虹軒設計整合行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