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空古道簡介
石空〈石硿〉,係一小村,位於梗枋溪上游谷中,因山壁遭河流侵蝕狀若山洞,因此得名。清道光年間,黃千總自烏山闢步道經知石空抵達外澳,自此石空一帶始有人居住。據訪談社區居民口述得知其祖先自烏山遷移至此栽植大青,隨後便定居於此,故石空舊聚落一帶仍可見開墾痕跡,以及被荒草覆蓋的「菁礐」。昔時石空人栽大青取藍製作藍泥,再挑擔延古道經南勢溪、烏山、湖桶、坪林尾(坪林)、深坑抵達景尾(景美)。此路段大抵與淡蘭便道路徑相仿彿,進入噶瑪蘭廳界後始有分歧。分析史籍淡蘭古道為光緒十一年九月起開鑿,然道光末葉已有艋舺安溪茶販,由大坪林內山一帶行走,直出頭圍之記載。可見頭圍一帶山麓自道光年間應已是道路縱
橫,商旅往來平凡,惟未詳記於史籍。
環山步道旅遊民眾,可以依循石空中道路徑徒步健行。自外澳鐵道登上古道,約十分鐘陡上坡即可抵達「榕嶺」鞍部,此後步道路徑大致平緩,經柑橘園、蓮霧園及廢棄稻田便可見「榕嶺土地公廟」,相傳榕嶺原有株可被數人環抱的大榕樹因而得名,後因林務局造林而伐除大榕,只空留舊地名懷念。土地公廟尚可見人工平台及石砌水道,周圍農地有先民耕種的痕跡。古道沿著溪澗旁一路前行,溪澗深水處形成一潭,為居民往來戲水處,稱之為「青潭」。沿路上行,坡路較陡處,村人以當地石材砌成石階,石階盡頭地勢平坦,復見五叉路於道上,且莫驚慌,自右方算起第二、三條分別經由「黃金嶺」、「中路嶺」皆可抵達舊石硿聚落。
參觀石空中路嶺帝爺廟遺跡後,不妨回到先前五叉路,若沿左方岔路前行,經竹林產道、飛行傘基地可抵達外澳接天宮;若沿右方第一條前行,經「山豬窟」接上頭城農場,終點可以抵達梗枋。
|